不管是当前热播的聚焦小升初群体的电视剧《小舍得》,还是此前讲述三个高三学生家庭故事的电视剧《小欢喜》,都频频让教育话题登上“热搜榜”。

2021-05-06 10:01:33 作者: 不管是当前热

  澎湃新闻:课本中的背诵篇目,包括课标,都是怎么制定的?

  温儒敏:教材,包括其中必背篇目多少、内容难易,是根据课标来定的,但也要考虑大面积使用的需要,有选择调整的空间。课标的制定和教材的编写,都是国家行为,并非个人可以随意决定的,要经过大量的调查和研究。古诗文进入教材的数量、篇目确定,都是很慎重的,先后征求过100多位一线特级教师和教研员意见,还经过二三十轮评审,听取各方面意见。

  高中教材定稿时,网上正在炒作新课标规定古诗文背诵72篇太多,我们也受到很大压力。现在看来,高一高二的古诗文背诵20篇,是少了一点,修订时可以考虑适度增加。

  说“语文越改越难”没根据,家长应重视孩子学习习惯的养成

  澎湃新闻:近期网上还出现了一些有关“语文教材越改越难,学生求放过”的文章。现在语文教材是否确实越来越难了?

  温儒敏:中小学语文统编教材总体上比以前的教材难一些,或者说课文类型覆盖面更广,教学方式上更加强调自主性学习,同时还要求多读书,不局限于精读精讲课文和刷题。初中增加了名著导读,高中有整本书阅读,这都是为了适应时代的变化,实施课改,培养学生创新思维。阅读量增加了,但死记硬背的要求少了。

  现在抱怨教材越来越难的主要是家长,特别是小学生家长。比如小学教材设了“快乐读书吧”“和大人一起读”等版块,是需要家长陪伴孩子阅读的。家长如果没有时间陪孩子,或者自己不怎么读书,孩子学习又有拖延症,就会觉得难。当然,也可能有老师层层加码、布置作业太多的情况,让家长觉得难。但最近教育部已发文要求严控书面作业总量。

  我想提醒家长的是,小学重点要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兴趣,避免养成拖延症。孩子的潜力无穷,只要他们有兴趣,就不会拖延,也就不会觉得学习难。

  教材是面向全国的,有的地区学校反映说难,有的又觉得太浅,还要补充内容,这都很正常。教材只是提供基本的教学材料和框架,难或不难都不是问题,关键是老师要根据自己的学情,去用好教材。同时,对农村或薄弱校的教师,应加强培训与支持。

  家长被“不要输在起跑线上”误导,教育孩子要回归常识

  澎湃新闻:现在的家长很焦虑,有没有办法缓解?您认为家庭和家长应该在教育中起到怎样的作用?

  温儒敏:焦虑是因为现在社会竞争加剧,加上某些不确定因素,大家彼此攀比,压力增大。这种焦虑成为某种“集体无意识”,就会反射到教育中,几乎所有家长都焦虑,怕自己孩子“输在起跑线上”。大环境靠个人是难以改变的,只能尽量去调试自己的心态,家长不那么焦虑,孩子也就不那么累。

  一个人的成长不是短时间的,如同跑马拉松,一开始在“起跑线”上就绷那么紧,能跑下来吗?成长过程太过焦虑紧张,会给孩子的人格、性情养成带来负面影响,且还会牺牲他们不可重复的童年之快乐,那就得不偿失了。

  很多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各方面都是最好的,最终是“成功的”,但每个人的天赋、特长有差异, “成功”也需要多方面的条件和机遇。与其赶着孩子奔 “成功”,不如先让他们现在拥有快乐的童年,日后能成为幸福健全的人。不管是社会还是家长,都要回归常识,因材施教,努力让孩子成为正常的孩子。

  一个人所受的教育来自三方面,即家庭、学校和社会(或者说伙伴)。其中家庭是最重要的,它影响着孩子人格的形成。现在大家都在谈教育减负,学校当然有责任,家长是否也要问问自己,是否盲从了社会焦虑,无形中给孩子增加了负担和压力?

  澎湃新闻:新高考背景下,语文越来越受重视,有人提出“得语文者得天下”,培训机构也办起“大语文”培训,不少家长跃跃欲试。学生有没有必要参加大语文培训?

  温儒敏:所谓“得语文者得天下”的说法耸人听闻,不必在意。但语文是基础学科,甚至是基础的基础,确实很重要。现在所谓的“大语文”培训机构一般是为了挣钱,他们有成套的课程,培训讲求立竿见影的效果。但据我了解,语文培训通常只对那些对语文没什么兴趣、基础比较差的学生有一定效果,对成绩中上等的学生意义不大。语文学习要靠慢功夫和长期熏陶,因此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,引导孩子多读书。